我很喜欢喝茶,从很小就开始喝茶,但是对茶道没有专门的研究。不过在来之前我想了一下,我想了一个题目,因为一想到这个茶道,喝茶离不开水,所以脑子里面就蹦出一句话叫做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我今天想从这句话切入,来谈一下我对茶道的理解。
中国具有悠久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传统,品茗固然是文人雅士之雅好,茶道包括技的层面也包括道的层面。道的层面分歧、论证甚多,迄无定论。我也是想通过这个题目来讲一下我的理解。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实际上这句话的出处是在《庄子·山木》,原文是“君子之交淡若水”。
孔子问子桑雽,他回答道“夫以利合者,迫穷祸患害相弃也;以天属者,迫穷祸患害收也。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。且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;君子淡以亲,小人甘以绝。彼无故以合者,则无故以离。”这个故事很美,在民间流传很广。我们认真想,实际上也深刻的寓意。我今天觉得我所想的茶道就是“淡”,君子之交就是“淡”,不强迫不黏人,在常人看来就是水一样。为什么“淡”?因为不以利益作为关切点。小人的交往是甘若利,是利益的结合,利益结束一切都烟消云散了。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意思,就是庄子在暗示道家比儒家高明,孔子在向隐居者请教这样一个问学的情景。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的主干,再加上佛教的传入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。儒家和道家在很多观念上有分歧,但是在关于君子观念的论述上两家都有非常多的相通之处。
我想把茶道的“道”里面所体现的“道”,解释为一种君子的人格、品格。《论语》中谈论君子的部分也非常多,有107处。道家也有关于君子的论述,《老子》《庄子》中也有篇幅谈到君子的话题。道家也提倡“君子”之风。《老子》第三十一章说:“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。不得已而用之。”老子是反对战争的,这里用“非君子之器”的否定方式,来说明“兵”的不祥,刚好从反面表达了他对“君子”的肯定。《庄子》中有“同与禽兽居,族与万物并,恶乎知君子小人哉”(《马蹄》)的记载。将君子与小人相对,可见庄子对君子也是欣赏的。
墨家也是推崇“君子”的。《墨子·尚贤下》说:“而今天下之士君子,居处言语皆尚贤。”《非乐上》又说:“君子不强听治,即刑政乱;贱人不强从事,则财用不足。”可见君子也成了墨家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和体现。
法家在对君子的推崇方面,丝毫不逊色于儒墨两家。《韩非子》一书有33处言及君子,不少是以肯定的口吻和态度议论的。例如,“夫君子取情而去貌,好质而恶饰”(《解老》)。又如,“君子去泰去甚”(《外储说左下》)。再如,“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,爱身于为非,小人少而君子多。故社稷常立,国家久安。”(《安危》)可见,君子也为法家所认同。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看出,先秦的儒、墨、道、法诸家,尽管人生哲学模式不同,思维途径有别,但是在使用“君子”一词来表达人格理想方面都有着高度一致性。换言之,我们可以把“君子”就语义的褒义方面而言,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家都有通约性,这也就“君子”可以成为中国传统理想的普遍人格的根本原因。
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中国人的人格是什么?有人认为中国人普遍人格是自我萎缩性的人格;有人认为是一种刚健自强、积极进取的人格;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是“他制、他律的人格”;也有人认为是平等独立的人格理想。总之有很多的分歧,还有人认为中国理想的传统人格是圣人。它是要求内在人格道德价值的实现,忽视了其他人格价值方面,导致了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。可以说是众多纷纭。我觉得有一种观点值得我们重视,就是认为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就是“君子”人格,这种“君子”人格是由传统文化为主体的,除了“儒家”主题思想,还有很多道家、墨家、法家、佛家、朱子哲学等相互碰撞、相互渗透熔铸出来的。其中以儒家“圣贤”人格思想为根基,特别是以“求贤”的人格追求为主导,以及由贤人的人格逐渐转化为君子的人格。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,圣贤对君主来讲就是以圣王为重要目标和行为准则,就是“尧舜禹”。从效果来看,儒家追求的圣贤理想人格重点在“贤”而不是“圣”。在儒家的典籍中,所谓的“贤”者人格实际上就是用“君子”概念来表达的。按照经典的概念,君子一词是指有才德之称。从实际情况来看,儒家公开表示是以“天下为己任”,以自我牺牲精神来维护家族,乃至于国家、民族的利益。谋道不谋食;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;做事要设身处地、将心比心,推己及人。等等,都体现了一种“君子之风”。
因此我跟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,给你们送一句标签:“饮茶思君子,品茗真君子”。[ 有人提出,“风流茶说合”(《金瓶梅》),茶也可能扮演坏的媒介作用。另外,还有提出改为“品茗见君子”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