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,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“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(www.teaismphi.cn)” 。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,文责原作者自负,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。
编者按:本文是首届全国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高峰论坛的会议论文,作者为暨南大学副教授史怀刚,他专长于中国古代哲学,本篇论文是他对中国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思考结晶,已经收录于他新近出版的力作《人文的世界: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讲》(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,第202-213页)。经作者授权,在我们的网站推送,以飨读者。
《易》为群经之首,大道之源,《四库全书·序目》说“易道广大,无所不包,旁及天文、地理、乐律、兵法、韵学、算术,以逮方外之炉火,皆可援易以为说,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,故易说愈繁。”以易道与茶道并看齐观,可以发现易道与茶道亦可相通。但易道广大,著者试以儒家易为中心作一论述。
1.1 三才之道:以易道释茶道的哲理基础
易道是《易经》所阐发之理,帛书《要》篇中有一段孔子所做的易道诠释,可以借鉴。“故明君不时不宿,不日不月,不卜不筮,而知吉与凶,顺于天地之心也,此谓《易》道。故《易》有天道焉,而不可以日月生(星)辰尽称也,故为之以阴阳。有地道焉,不可以水火金木土尽称也,故律之以柔刚。有人道焉,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,故要之以上下。有四时之变焉,不可以万物尽称也,故爲之以八卦。故《易》之爲书也,一类不足以亟(极)之,变以备亓(其)请(情)者也,故胃(谓)之易;有君道焉,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,五正之事不足以产之,而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不□(足)百篇,难以致之。”[1]孔子认为易道包括天道、地道、人道,还有四时之道,也就是卦气说。所以《易》之书,包容万象。深研易道,可以顺应天地人运行的规则,自然而然,不用观天象察地理,也不用占筮问神,就能趋吉避凶。
何为茶道?吴远之先生主编的《大学茶道教程》将茶道定义为人类品茗活动的根本规律,是从回甘体验、茶事审美升华到生命体悟的必由之路。[2]可以说茶道是将茶本身、品茶及相关事项看作一整体,以茶为核心,建构出一套可以提升生命体验的生活方式。从茶本身到茶具、用水、火候等皆有取舍,茶人将身心融入茶事,以茶为媒沟通天地自然、你我他人。茶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人自身的生理特质相互激发,苦后有甘,回味无穷。茶事所形成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相呼应,创造出茶事审美。无论是品茗自饮,还是与友人同座,皆可让人对生命有所启发。所以茶道涉及天地自然之道,包罗人伦关系之理。
黔南州惠水县蟒蛇坡的古茶树(陆德江摄)
既然,易道与茶道皆有天地人之理,二者内在精神相通,当然可以易道表述茶道,以茶道明易理,相互发明,所谓“相看两不厌”。事实上,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史上,早已有《易》与茶的交通互动,如茶圣陆羽之名,出自《渐》卦,其著《茶经》中也多有取象论茶之处。具体来讲《茶经·四之器》以易数三、六、九确定风炉的规格,三代表天地人三才,六代表阴,九代表阳,以表明风炉之器合于阴阳之道,包有三才之理。风炉之足,又刻有“坎上巽下离于中”,及“体均五行去百疾”等。坎水与巽风合为《井》卦䷯,《井》之《彖辞》说“巽乎水而上水,井。井养而不穷也。”[3]井水甘美,养人利物,正象征风炉沸水,以待冲茶。巽风与离火,合为《鼎》卦䷱,其《彖》曰:“鼎,象也。以木巽火,亨饪也。圣人亨以享上帝,而大亨以养圣贤。巽而耳目聪明,柔进而上行,得中而应乎刚,是以元亨。”以鼎取食,祭祀鬼神,养贤养民,正象征以茶为食,以风炉亨饪,利己利人。坎水与离火,合为《既济》䷾,其《象》曰:“水在火上,既济。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”以火沸水,水火相济,但也预示新的开始。
又如唐苏广《十六汤品》中第六品为“大壮汤”。[4]《大壮》是卦名䷡,上雷下天,其卦辞为“大壮,利贞。”《彖》辞的解释为“大壮,大者壮也。刚以动,故壮。‘大壮利贞’,大者正也。正大,而天地之情可见矣。”《周易》以阳为大,《大壮》卦中阳爻四而阴爻二,阳过于阴,是阳长而阴消,正大之象。阳虽大长,但需要依礼而行,所以用正守大,大则可久。《象辞》的解释为“雷在天上,大壮。君子以非礼弗履。”君子履礼而行。概言之,大壮的意蕴是阳长阴消,阳不可过,物极必反,所以大壮即需知止。以大壮为汤品,也是要取有止之意,汤水不可过,六分水即可。
综上而言,以易道释茶道,以易理所关注的天地人之道诠解茶道,可以为茶道提供一种立基于传统哲学的形上基础。以茶道反观易道,也可以技通道,通过对茶树的生老、茶叶的嫩枯、冲茶时叶片的浮沉、品味时茶汤的苦甘及冷暖等等的体认,感通阴阳之变。
1.2阴阳互通:茶为良媒的易道解析
茶为自然之物,但却渐成为生命个体在不同向度和层面沟通的良媒。自从被人所发现,茶就渐脱其自然,而不断被“人化”,也即是“人文化”。品茗者从最初的对“以茶为食”、“以茶为药”等物理性状的关注,发展到对“以茶修德”、“以茶悟道法自然”、“悟般若智慧”等精神价值的倾心。茶成为沟通人与自然、人与他人、人与社会,特别是身心关系调养的良媒。也就是说,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中,儒道释三家虽思想有异,但皆把品茶作为一种生活、修行的方式。儒家以仁解茶,道家以自然无为解茶。道教以服食采气,后以性命双修的仙学进路解茶。佛教以般若智慧解茶,以茶悟佛理三昧。当代的茶人吴远之、高飞燕等以基督精神诠释演绎新的茶道。[5]可以说,同样一杯茶,可被注入不同的精神。唐裴汶言茶“参百品而不混,越众饮而独高” [6],我们要问:为什么茶可以“独高”,成为身心调理、沟通人与自然的良媒首选,而非其它饮品呢?
从易道解读茶道 “为何茶为良媒”的这一追问,可以从茶本身所表现出的二元结构中获得答案。《系辞传》言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文字与语言、意义之间存在不等值的关系,也即信息差。并非所有的意义都可以用语言说尽,也并非所有的语言都可用文字尽书。那么圣人之道就不能留传下来么?孔子的回答是:“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。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。”《易经》通过卦爻象表达意义,卦爻象是抽象的阴阳爻符号,因其高度抽象而意义无穷,是个空的壳子,可以装入无限可能。又系附上语言,也即卦爻辞以例证。卦爻象是抽象的,卦爻辞是具体的,在具体的事例与抽象的符号之间,存有可无限联想的空间。因此解读《易经》可以有众多进路,从哲学、史学、兵学、医药、数学、天文等等不一而足。
以《易经》的结构特点,反照茶本身。我们同样能看到这种具体和抽象之间的张力。就自然性状而言,茶叶、茶树皆是具体的,而茶的味道又是变化无穷的。茶叶、茶树的具象性与茶味意蕴的无穷形成一对矛盾。茶汤的浓与淡、甘与苦、叶片的嫩与枯、浮与沉皆是具体的,但品茗者当下的思绪是无穷不定的。《易经》卦爻符号的阴阳,正可以表现为茶本身的粗细、嫩枯、甘苦、浮沉等。茶本身的这些二元的具象性,亦可抽象成阴阳的符号性,可以被品茗者依据个人生命体现无限解读。中国茶的品饮史也正证明了这一点。当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茶本身的这种二元具象性,并对其在思想向度上加上解释,品茗行为就不再是基础性的物质需求,而变成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诉求:从品茗中以见道、悟禅、行仁德。
概言之,茶为沟通人与自然、人与他人、人与社会,特别是人自身身心调养的良媒,其根本原因,就在于茶本身天然具有二元具象性。从易理上看,这种二元具象性相较于其他饮品,更易高度抽象,甚至可比拟阴阳的符号。品茗者在茶本身的甘苦、浮沉等多重二元中,注入无尽意蕴,从而生成无穷解读。
黔南州惠水县蟒蛇坡古茶树的春茶芽(陆德江摄)
1.3 以技达道:儒家《易》与茶道的三重境界论
儒家解《易》的旨趣是揭示一种人生修养的功夫和境界。从《易传》来看,第一重境界为“极深研几”。“夫《易》,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;唯几也,故能成天下之务”(《系辞上》)。圣人探索天地人之奥秘,寻求几微之变化,以小见大,趋吉避凶。《易传》特别强调要知几。“知几其神乎!君子上交不谄,下交不渎,其知几乎?”(《系辞下》)几就是兆头、苗头,“几者,动之微,吉之先见者也。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”(《系辞下》君子应识几,一叶知秋,《坤》卦初六曰: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君子履霜,顺理而行,当知防患未然。从而“知微知彰,知柔知刚,万夫之望。”(《系辞下》)可见知几,不仅是人生修养的基础,也是修养最终之目的。大事为之于小,难事为之于易,深研天地之理,体察人伦之道,培养知几功夫,是易道的第一重境界。
易道的第二重境界是崇德广业。君子见几而作,将自身所探究之理,修之在身,有得于己,才能品德日积,才智日长。将自身事业的发展,立基于自身德才之上。《乾》之《文言》曰:“君子进德修业。忠信所以进德也。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”君子以忠信修养品德,以诚待人,广开事业。《恒》卦九三爻辞说,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,贞吝。”人无恒德,最终必会有咎害出现。《系辞传》列出九卦以揭示君子进德修业的进路,称为“三陈九德。”全文如下“是故《履》,德之基也,《谦》,德之柄也,《复》,德之本也,《恒》,德之固也,《损》,德之修也,《益》,德之裕也,《困》,德之辨也,《井》,德之地也,《巽》,德之制也。《履》,和而至。《谦》,尊而光,《复》,小而辨于物,《恒》,杂而不厌,《损》,先难而后易,《益》,长裕而不设,《困》,穷而通,《井》,居其所而迁,《巽》,称而隐。《履》以和行,《谦》以制礼,《复》以自知,《恒》以一德,《损》以远害,《益》以兴利,《困》以寡怨,《井》以辨义,《巽》以行权。”概言之,从《履》、《谦》、《复》、《恒》、《损》、《益》、《困》、《井》、《巽》九卦中,《易传》详述了君子进德修业之方,以知礼谦逊为核心,以反身自处损益其德为方向,以立不易方之恒心为信念,以穷难困厄为磨砺,以养人利物为事业,以顺理至命为极致。君子应在身修德养中广开事业。
易道的第三重境界是开物成务。《系辞传》言“夫《易》何为者也?夫《易》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”《易》最大的特点就是囊括天下全部的规则,开发万物之理,成就万民之业。所以《易经》所阐明的道理,经过修之于身,要向外拓展,施之于人,“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业,以断天下之疑”(《系辞传》),将知合于行,且由行中知,从而知行合一。“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,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天且弗违,而况于人乎?况于鬼神乎?”(《乾·文言》)与天地合德,与日月合明,守时知序,自然而然。这也就是孔子所说“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。如果将儒家易所说三重境界与《大学》的三纲领相对照,就可以看出,极深研几的过程就是在“明明德”,崇德广业的境界则相当于“亲民”,而开物成务,则是“止于至善”之境。
就中国茶史而言,以茶论道,茶道对茶本身的设定,也可概括为三重境界。第一重境界是识茶。识茶是品茶之始。茶之品种、养种之方法、制茶之过程、保存之手段、茶具之治制与配对、冲泡之技巧、奉茶之礼节等等不一而足,皆需要茶人学习认知。这一过程不仅需获取间接经验,如读茶史,明茶理,更需要直观体认,将知识变现为行动。陆羽言“茶有九难:一曰造,二曰别,三曰器,四曰火,五曰水,六曰炙,七曰末,八曰煮,九曰饮”[7],这九难皆是从技术上下功夫,可以说是识茶的过程。
第二重境界是转识成智,以茶生慧。茶人于识茶中养成品德,将茶之自然性状,以人文关照之,从而将人文精神与茶本身相通。这种指向之所以超越了识茶境界,即在于茶人通过茶本身与己身精神之互通,可以反辅心灵,感悟人生。如能将所获饮茶体验贯彻于人生终始,则茶人德性自修,气质自改。陆羽言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,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” [8],又言“茶性俭,不宜广,则其味黯澹” [9]。可见以俭德沟通茶本身与人道,是陆氏以茶生慧之所见。裴汶言茶“其性精清,其味浩洁,其用涤烦,其功致和” [10],茶性的精清浩洁,可以助成人道之涤烦致和。可见,裴氏认为茶不仅可以调养生理,亦可以洗涤心灵,是药食同源,且兼有精神层面的功能。概言之,以茶生慧,即是指在识茶的基础上,注重人文精神,推“茶本身”明“人道”,实质是“人文”与“自然”的视界融通。
第三重境界是悟道。何为“道”?儒学的圣贤气象、道家的自然无为之意境、道教的成仙得道之理想、佛教的成佛之果位,皆有对“道”的不同解读向度。亦即是说“道”为虚位,如空的筐子,可以装入各色物品。所以以茶悟道,由茶而得道,可以有多种指向。将悟道作为茶道的第三境界,实质是将茶本身作为可以体悟“道”的良媒,品茶也即在品道。如赵州和尚所言的“吃茶去”公案,“吃茶”可以成为体悟般若智慧的媒介,以茶言禅,正如以手指月,关键不在茶(手)而在于禅(月)。再如朱熹以茶言其理学宗旨,认为“茶本苦物,吃过却甘”与儒家义理“始於忧勤,终於逸乐,理而后和”相通。朱熹又以茶德比拟君子之风,言 “建茶如‘中庸之为德’,江茶如伯夷叔齐”。[11]可见,朱子以武夷茶性的醇厚中和与君子中庸之德相应和,以品茶修德,将品茗作为磨炼性子、修养本心的方法之一。
综上而言,茶道的三重境界,知茶、生慧、悟道,可以与易道的极深研几、崇德广业、开物成务一一对应。知茶是技术的学习,可以相当于易道的极深研几,是以茶为一,探究茶本身的学问、茶礼的规范等等,是识茶、习茶的过程。唯精唯一,若想遍识天下茶,明茶之性,辩茶之真,如不能全身心投入,精研其道,则无法获得。以茶为媒,由知茶而渐生慧,积成德行。此为第二境界,相当于易道之崇德广业。用茶启发自身,沟通人我,在各种关系中融入由品茗所获得的人生感悟,最终达于德与行皆完满圆融的状态。这就是茶道的第三境界悟道,相当于易道的开物成务。返朴归真,一杯茶,可以交心,尽显人情关爱。一杯茶,可以生慧,助人文思泉涌。一杯茶,可以悟道,恒念仁者爱人。
茶农登上古茶树采摘春茶(陆德江摄)
1.4体德行仁:茶礼与卦德的互释
每卦皆有卦德。《周易》64卦并非只有64种不同的卦德,而是通过64卦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状况,是随象举例。在解卦中,以卦爻辞与卦爻象相关互照,从而可以得意忘象,得象忘言。
以茶礼为例。儒家之礼最根本的就是仁。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若是缺少仁爱之心,就是所奉之茶,再名贵难得,也品之无味。品茶品的是人际温情,志同道和,茶暖则心香,这也正是《同人》卦之象。《同人》卦象,上天下火,天在上,而火炎上,表明君子志趣相投,但又和而不同。《同人》卦强调,与人和同不仅要和同家人、族人、友人,还要和同效人、野人,即陌生人。其卦九五爻辞言,“同人先号咷而后笑,大师克,相遇。”与朋友相聚,先号啕大哭,后又欣喜欢笑。是因为九五爻,居中得正,虽然所追求的事业困难重重,但有志同道合之人相助,最终功成事遂,所以先哭后笑。与友人相聚,茶香心暖,互诉衷肠,即使人生坎坷,杯茶交心,也能再起征程。《帛书易传·二三子》言“和同者众,以济大事。”反之若只是同人于门,或只限于同人于宗,自闭其门户,不能和同,不广交朋友,必会自取致吝之道。以茶和人,因缘际遇同处茶席,若能以茶为媒,以水为情,以叶为仁,定不会负这一期一会。自此茶席,就可以多位朋友,多声反响。
儒学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,良好的社会风气、人际关系,是比水火等物质需求更为重要的精神需求。所以儒学是沿着将物质世界人文化、道德化的理路,追求家国天下的秩序,找寻个体的安身立命之道。将天地、道器、气理、身体等等一切皆人文化、道德化,以人文价值、儒家伦理作为思考的立论点。以水为例。水为茶之母,饮茶即与茶为缘,也与水有缘。唐王敷《茶酒论》说“万物须水,五谷之宗。上应乾象,下顺吉凶。江河淮济,有我即通。亦能漂荡天地,亦能涸杀鱼龙。”[12]孔子说:“民之于仁也,甚于水火。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,未见蹈仁而死者也!”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水火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,但水火有益而无情,可以生人,亦可害人。人要制水火而用之,化无情为有情。南宋洪迈在《容斋随笔》里说:“《易》,《乾》《坤》两卦之下,继之以《屯》、《蒙》、《需》、《讼》、《师》、《比》,六者皆有坎,圣人防患备险之意深矣!”[13]《易经》以坎水为险,《乾》《坤》两卦后皆有坎水,就可体现出水的重要性。无水则无生命,不防水则有大害,在用其益与防其害之相待同存中,就可以看到古人从水中汲取的智慧。
就《屯》《蒙》两卦言,皆是二阳四阴。屯的六二乘初九,蒙的六三乘九二,都是以阴乘阳。但《屯》的六二,居中位,所以体现出《易》强调的品质居中守正,因此虽然过程艰辛,但依然有善果可期,其爻辞有“女子贞不字,十年乃字”,婚后十年未能生子女,但守中居正,终于心想而事成。《蒙》卦六三,居下卦之极,当变动之时,位不当,不中不正,若不能自守其德,为外物所诱,结果必会不吉。其爻辞为“勿用取女,见金夫,不有躬。无攸利。”以女子无德,见钱眼开,不顾体统,放弃矜持为例,说明失去中正之德,就无所可利。君子守身居世,或行或处,或言或默,皆可从这两卦中得到启示。
遇坎虽险,但若思患预防之则可化险为吉,如《谦》卦,《谦》䷎之二三四互卦成坎,初六,“谦谦君子,用涉大川,吉。”《象》曰:“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也”。初六居下,在《谦》中,即为谦之又谦,有此谦德,当然可以渡过山川险阻,获得吉祥。“惟德动天,无远弗届。满招损,谦受益,时乃天道。”(《尚书·大禹谟》)自卑而尊人,要以诚信为基础,所谓诚信,首先要经得住自己的道德标准的检验,《大学》言“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。”《系辞》对“劳谦,君子有终,吉”的解释为“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语以其功下人者也。德言盛,礼言恭;谦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”又言,“《谦》,德之柄也”,以谦而行。可见遇事则谦,茶事亦应如此。谦以自牧,自卑以奉人,这样才能于茶席之中有悟有感。
茶席中总有得有失,有增有减,也就是有损有益。《损》《益》也是《周易》中的两个重要卦象,这两卦对孔子的启发很大,他每读到《损》《益》两卦就会心生感叹。帛书《要》篇中讲到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:“夫《损》、《益》之道,不可不审察也,吉凶之[门]也。”《损》《益》两卦是可预知吉凶的门户。孔子认为从卦气说上看,《益》卦上风下雷☳,在后天八卦的排序中,雷代表的春分,巽代表立夏,自春分到立夏正是阳长而阴消,所谓春生夏长,万物增益之时。《损》卦䷨,上山下泽☱,泽为秋分,艮为立春,由秋分到立春,表示万物终结而又重新开始。所以说“《益》之始也吉,其终凶。《损》之始凶,其终也吉。”《益》卦开始时增益吉祥,但物极则反,所以终凶。《损》卦开始之凶险,但否极泰来,又会有新的开始。从《损》《益》之道中,就足以观察到天地变化。《象传》言“风雷,益。君子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。”“山下有泽,损。君子以惩忿窒欲”,概言之《损》《益》两卦启发君子当迁善改过,自修其德。在茶事中,益其所当益,损其所当损,紧守损益之道。损茶之不足,益之人文之美;损人之不足,益之香茗之自然,合人道与自然之道,这不正是一种修行之方么。
品茗是一时间性进程,茶礼亦在时间中展开,闷茶得时、奉客知时、茶会有期,也正可体现出易道所言的“时”。《周易》重时,可看作是一部关于时的哲学著述。《随》之《彖辞》说,“大亨贞无咎,而天下随时,随时之义大矣哉!”天下随时,易道强调随时而变,认为随时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。64卦384爻就是384个不同时间空间交织的案例,以例言象,以象言道,知时守中。闷茶得时,无过不及,火候恰当。奉客知进退取舍,交之以心,是为知时。茶会之期,虽有定期而会,亦更有不期而期之时,因缘际会,也是一种“时”。我们就在各种时间境遇中以茶相会,这种饮茶之时,正也体现了随时而变,与时偕行。
综上而言,以卦德观茶礼,品茗之礼及仪式应体现《同人》卦的同人于野,以茶为媒,以水为情,以叶为仁,和同众人。茶人应化天地自然之茶,为人伦关系之礼,以《履》、《谦》、《复》、《恒》、《损》、《益》、《困》、《井》、《巽》九卦之德常自省自养,在品茗的时间进程中守时知中,居仁由义,体德行仁。
1.5 结语: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启思
以易道观茶道,以茶道明易理,在茶与《易》的互通互明中,可以建构出基于传统易学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。这一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可以有如下三个特征:
1.因其立基传统易学,所建构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,是由传统思想生发出的新系统,所以是一种新解读。以易道为视域,解读茶本身,为茶本身树立二元具象性,以回应“茶何以为良媒”的现实问题。这种二元具象性可以指向多种可能,从而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包融性提供哲学基础。
2.这一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应是过程性的,即非仁本体、也非道本体、气本体、心本体等,亦非佛家的“空”性。因为生生之谓易,易道体现出来的哲学是一种历时性过程体验。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应在对“时”的观照中,融入工夫和境界、入世与修行、仁心与礼法等等中国传统哲学问题,同时也要关注当下的社会思潮与时代脉搏。
3.这一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应是一“思修交尽”之哲学。既有静观沉思,又有实践体验,于知行合一中,培育精神。所以这一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应体现“物物而不物与物”的技术观,虽以“茶”为终始,但能超越器物而成一精神层面的生命体验,如伦理实践等。
[1] 连劭名:《帛书周易疏证》,中华书局,2012年,第412-414页。
[2] 吴远之:《大学茶道教程》,知识产权出版社,2013年,第159页。
[3] 杨庆中:《周易解读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4年。本文所引《周易》经传相关内容皆是出于此版本,以下不再注出。
[4]唐 苏广《十六汤品》,收录于郑培凯、朱自振主编,《中国历代茶书汇编》,商务印书馆,2014年,第39页。
[5] 高飞燕:《茶道中的基督精神——探析中国茶道与西方基督思想的融合》,《首届全国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论坛会议论文集》,内部资料。
[6]唐 裴汶:《茶述》,收录于郑培凯、朱自振主编,《中国历代茶书汇编》,商务印书馆,2014年,第49页。
[7]唐 陆羽:《茶经》,收录于郑培凯、朱自振主编,《中国历代茶书汇编》,商务印书馆,2014年,第14页。
[8]唐 陆羽:《茶经》,收录于郑培凯、朱自振主编,《中国历代茶书汇编》,商务印书馆,2014年,第8页。
[9]唐 陆羽:《茶经》,收录于郑培凯、朱自振主编,《中国历代茶书汇编》,商务印书馆,2014年,第8页。
[10]唐 裴汶:《茶述》,收录于郑培凯、朱自振主编,《中国历代茶书汇编》,商务印书馆,2014年,第49页。
[11] 《朱子语类·杂类》第138卷
[12] 唐 王敷:《茶酒论》,收录于郑培凯、朱自振主编,《中国历代茶书汇编》,商务印书馆,2014年,第43页。
[13] 宋 洪迈:《容斋随笔》,中州古籍出版社,1994年,第90页。
联系电话:010-82504240
联系QQ:
电子邮箱: contact@teaismphi.cn
我的网站: www.teaismphi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