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龙·凯时「Z6」官方网站-人生就是搏!

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——致力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——致力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学科体系建设

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——致力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学科体系建设电话

羅際鴻:「東方美人」台灣茶─《茶‧一片樹葉的傳說與歷史》讀後感

声明: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,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“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(www.teaismphi.cn)” 。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,文责原作者自负,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。


编者按: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于2023年12月27日--2024年4月30日期间举办了第七届“我与茶道”优秀征文活动,得到了众多热心读者们的踊跃参与。本所组成了专家评审委员会,评选出了优秀作品,自今天起,我们陆续推送二等奖获奖作品,按照投稿的顺序排列。本文作者为台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常務理事、台北書法家協會副理事長、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客座研究员。

 

罗际鸿

 

近來市面上出現一本叫座的茶葉史好書《茶‧一片樹葉的傳說與歷史》(以下簡稱《茶》一書),流覽之後,一新耳目。特別令筆者注意到的內容,被稱為“美麗的島嶼”(ilhaformosa,或音譯作福爾摩沙)的台灣,於明清以後世界茶業發展進化過程中,具有醒目關鍵角色。

作者為荷蘭籍學者喬治•范•德瑞姆(GeorgevanDriem),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萍等人中譯出版。作者本是語言學家,長期專注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及東方多種古代語言的調查研究,同時包括台灣古代語言,是極為艱難的研究領域。在這種研究中,他還發掘出數千年來茶葉發展歷史的脈絡,貢獻卓著。

不過,由於書中對台灣茶葉的許多描述,與實際狀況或有若干差距,謹此贅言若干。


首先是關於東方美人茶之說。東方美人茶,或許是全世界最美麗的一個茶葉名詞。她產於台灣,更有幸的就在我生長的一小塊土地之上。

《茶》書中敘述東方美人茶「散發出明顯的蜂蜜香氣」[1]這部分卻有名詞問題需要釐清。書中提到的產地新竹縣,其實當地對這種產品,在今天有兩個名稱並用,即東方美人茶與膨風茶。然而,更老一輩的茶農茶商都知道是有區別的。這兩種名詞過去如何出現,從來沒有定論,但淵源卻截然相同。

東方美人茶(OrientalBeauty)一詞,是早期台灣大量外銷的烏龍茶當中,某一部分產品獲得的美稱。那麼,為什麼只會是新竹縣的產品呢?由誰傳回來、又會傳給誰呢?若說由當年的英國女王直接傳到台灣農民耳朵,那是非常荒謬的。假如女王確實做出這個讚美,就只有兩個可能:一是早期專營台茶外銷的洋行傳回來,而且只會傳到能夠外文的合作廠商;第二種可能是直營外銷的茶葉生產者取得的消息。

地方上許多說法各有傳言中,於1930年代台灣茶葉界率先突破洋行把持、自己打開外銷市場而著名的台灣紅茶公司前董事長羅慶仕,2007年曾低聲對筆者說:「東方美人茶是我們帶進來的。不必報導。」(按:當時筆者在報社工作,對於外界爭議不休,他希望釐清事實,但又不願捲入爭端)

膨風茶名稱來源,是另一種故事。膨風,客家話是吹牛的意思。最多的傳言是早期某日北埔鄉一位茶農,帶著小綠葉蟬[2]吸吮而發出特殊蜜香的烏龍茶去臺北,以極高價格賣出,回到家鄉傳出消息後,旁人批評為膨風。於是因此得名。實際上,膨風茶應該是東方美人茶範圍下具有蜜香的小量高價產品;其他早期廉價外銷產品的香氣,通常是熟果香。

2006年新竹縣政府欲積極推廣這種特別的茶,召開農民會議。北埔茶農堅持用膨風茶,可能因前數年北埔舉辦的膨風節已打開知名度;緊鄰的峨眉鄉茶農要求推廣東方美人茶。筆者在場親見雙方爭議不下。

縣政府最後決定兩個名詞並用,2007年夏季優良茶比賽,官方統一製作的圓筒形比賽專用包裝鐵罐,左右各印東方美人茶、膨風茶兩個名詞,恰巧由設計者邀請筆者毛筆書寫。(圖1)

28bdcadb108361f713412d79b651e9bd.png


圖1;這是同一個圓筒形鐵罐兩側拍攝,東方美人茶、膨風茶兩個原來涵義有別的名詞,於2007年開始並用。

 

再由烏龍茶、包種茶兩個名詞談起。

台灣史料記載,清朝同治以前外銷茶都是傳統式烏龍茶(指醱酵約50~60%[3],或更高一些)。同治年間,傳因受到全球景氣影響,洋行全面減少收購外銷烏龍茶,茶農損失慘重。於是包種茶逐漸發展。

據《茶》書記載,1881年茶商吳福老將福建王義程開發的包種茶製作工藝引進台灣,並說明:「在製作包種茶時,採摘的茶葉會經歷一個短暫的萎凋,包括幾分鐘的日光萎凋,然後是12到15個小時的室內萎凋,分為4到5個攪拌和休息階段。在萎凋過程中,多酚氧化酶活性開始增加,乙烯開始產生。萎凋後,茶葉變得扁平。」[4]這段敘述其實不完整。台灣茶史資料都指出,王義程包種茶作法,其實還加上薰花成為花香茶的過程。這種花香茶,曾短暫時間用包種茶之名,後來改稱香片。

據載,1885年(光緒11年)之後,製作無薰花包種茶的人,有王水錦、魏靜時二人齊名。王水錦產品時稱「文山式」包種茶,醱酵較重,以焙火香為主,也有些花香,傳係仿武夷山製茶法,水色較紅,俗稱「熟火包種」或「奇種」。魏靜時的茶,醱酵輕,有自然清香味,稱「南港式」包種茶,又稱「種仔茶」,為千年製茶技術一大突破[5]。因此,1885年被認為是「台灣茶製技術進入自然清香開始年代」。[6]

對照今日產品,不論成品外形,魏靜時輕醱酵包種茶,應近於臺北縣文山茶區主流「文山包種茶」(不同於「文山式」)或一般所稱高山茶(約醱酵8~18%[7]);王水錦作法,反而較近於台灣中部凍頂茶區慣用龍眼木炭重焙火的產品(醱酵約20~30%[8]),俗稱「凍頂烏龍茶」,實則屬包種茶一種,原因是青心烏龍茶樹品種為主。

在台灣以醱酵茶分類名詞只有四種:傳統烏龍茶、包種茶(前兩種合稱部分醱酵茶或半醱酵茶)、紅茶(醱酵95%以上,或稱全醱酵)、綠茶(醱酵5%以下,或稱不醱酵)。這與大陸習慣用的六色茶不同。


《茶》書作者遠在他國,無法理解他如何掌握台灣茶葉現況?或許對過去茶史描述,可參考固有資料。但是從1980年代以來,特別是網路發達之後,很多資料論述內容就顯得相當零亂,或有穿鑿附會者,亦有些人發表觀點,從本位出發,在商業競爭之下更是如此。試舉該書某些段落描述為例:

例一:台灣島內消費的茶90%屬於烏龍茶的三個主要品種之一:玉烏龍(Jadeoolong)、白尖烏龍(WhiteTipoolong)和琥珀烏龍(Amberoolong)。[9]

例二:著名的白毫銀針茶…其他精緻的銀針茶也在其他地區生產,例如在台灣南部的鼓山,同樣是以第一季採摘的芽茶來製備。[10]

例三:施鴻保的《閩雜記》在1857年才首次提到“烏龍”一詞,作為一種特定的茶名。他注意到,在武夷山以南的沙縣,出產一種名為“烏龍”的優質茶葉。在19世紀60年代,這個名字很快便在台灣茶商中用於泛指輕度發酵的芳香茶葉。[11]

例四:最香、最精緻的烏龍茶產自台灣,台灣消費的大部分茶葉都是烏龍茶。台灣烏龍已在上文有關台灣島的一節中討論過。鑒於其複雜程度,各種各樣的台灣烏龍應該專門作為一個類別來梳理。除了許多芳香烏龍外,台灣北部出產的包種茶基本上代表了一種溫和發酵的烏龍茶。[12]

例五:金萱茶是1980年代台灣茶業改良場開發的一個品種。[13]

例六:今天的情況仍然是這樣。從蘇州、杭州或台灣高山地區產的純正高級綠茶,售價仍在每50克60元到600元人民幣之間。[14]

例七:與未受感染葉產的茶相比,東方美人的蔗糖、乳糖醇、果糖、肌醇和拉菲諾的含量更高。此時,茶害蟲的存在顯然對茶是一種恩惠,而不僅僅是一種禍害。[15]

例八:實驗中的組合茶類每100克包含了150毫克的氨基丁酸,這類茶被稱為金烏龍茶和金綠茶。…在21世紀的頭十年,氨基丁酸茶已經成功地在台灣製作出來,台灣的茶農將製作烏龍茶的、多種台灣馳名工藝相組合,生產出了一種具有獨特香味的台灣金茶(Taiwanesegabarontea)。[16]

針對以上八例,以下依序予以說明或釐清:

一、 書中提及台灣島內消費烏龍茶三個主要品種:玉烏龍(Jadeoolong)、白尖烏龍(WhiteTipoolong)和琥珀烏龍(Amberoolong),可能是在書面英文字意上直接翻譯,在中文名詞上都有誤差。

玉烏龍,疑是品種名稱“翠玉”之誤,茶業改良場茶樹品種編號為台茶13號。

白尖烏龍,正確用詞是白毫烏龍,是今日東方美人茶(膨風茶)別稱之一,還有香檳烏龍、番庄烏龍等別名,其實是前述傳統烏龍茶的一種,不屬於品種名詞。

琥珀烏龍,不是常見用詞,同樣不屬於品種名稱。有可能是商家自創產品用詞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這三種茶、尤其前兩種,醱酵度差異甚大。翠玉產品絕大多數是輕醱酵的包種茶,白毫烏龍是重發酵的(1990年代初茶業改良場分析報告稱平均約67%)傳統烏龍茶。所謂台灣島內消費「烏龍茶」,這個名詞的用法,自1980年代以後就變得複雜和混淆不清。見下文例四的說明。

二、白茶在台灣極罕見,近年因市面流行,可能有少許茶農試行生產。白毫銀針,原產地是福建福鼎,目前大陸很多地方產製類似產品。但銀針茶類通常一斤數萬根茶芽,要密集人力採摘,台灣人工成本偏高,幾不可能有人願意生產。

另外,《茶》書中所指銀針茶生產於台灣南部的鼓山,鼓山位於高雄市海邊,海拔低,且面積不到15平方公里之內,約半數屬於城市建地和海濱,並非產茶之地。網路上倒是可以見到鼓山有茶商銷售超過十年的大陸老白茶。

三、書中所稱19世紀60年代「烏龍泛指輕度發酵的芳香茶葉」。然而,時值咸豐、同治年間,台茶外銷仍為傳統烏龍茶,醱酵度較高。前文已經指出,輕度發酵的芳香茶葉,是清代同治、光緒時期才製作出來的。

武夷山或建陽一帶的矮腳烏龍種,傳說來到臺灣成為青心烏龍種。早期台茶仿武夷山作法,醱酵度自然是比後來的包種茶高,而非輕度醱酵。

四、例四這段敘述出現了一些矛盾。梳理“烏龍茶”一詞,確實有點複雜。但是簡單的說,台灣最重要的茶葉品種叫“青心烏龍種”,用這個品種製作的輕醱酵包種茶(譬如高山茶),被混稱在“烏龍茶”這個用語當中。茶業改良場為因應現狀,大約廿多年前開始特別加上一個新詞稱為“台灣烏龍茶”,成為商品市場用語,與重醱酵傳統烏龍茶,還是有區別的。

2007年,羅慶仕宗長再告訴我一件事:「法國有一家以前的老客戶來信,要我們寄“烏龍茶”樣品過去。我們未再生產,建議對方找南部某茶廠。後來,法國客戶再來信,抨擊南部廠商說:“你們難道連自己的特色茶是什麼都不懂了嗎?”」原來,法國客戶要的是台灣過去大量外銷、重醱酵的傳統烏龍茶(即早期的東方美人茶),而南部廠商所寄樣品,是如今的輕醱酵“台灣烏龍茶”。

五、金萱茶(台茶12號)推廣種植的年代,應該是1970年代後半期,同時期還有翠玉、四季春等知名新茶種,各有特色。(按:筆者三叔父羅仕連係茶改場專業人員,他曾對筆者口述:“當年我親自押車,運送金萱茶苗去教茶農種,教他們做,做出成品比賽,我還要當評審。“)

六、書中提及,台灣高山地區產的純正高級綠茶一說,可能不確。台灣高山茶區因海拔高,氣溫常低於醱酵所需溫度,製茶時間空氣濕度屢屢偏高,霧氣多,日光萎凋常難以進行。有些茶廠改用空調環境製作,故醱酵度通常較低,但仍屬於醱酵茶類,不同於不醱酵茶的綠茶。

七、東方美人茶受小綠葉蟬蟲害,究竟是恩惠、或是禍害,要從不同角度看。雖然製作成品有特殊蜜香氣味,可增加短期收益。但茶芽生長期受到蟲害,葉面無法正常展開成長,大約只有正常葉面三分之一,會有俗稱火捺的傷痕,葉綠素減少,以致茶樹光合作用不足,健康受損(圖2)。長期而言,對茶樹樹勢不利,病蟲害就更多。


1019e435234aaed92da557e3fbf38ec7.png

圖2:小綠葉蟬吸吮後的茶葉葉面捲縮無法正常展開生長,並有火捺痕。

 

八、富γ-胺基丁酸的茶葉,台灣茶業改良場於2018年5月29日才正式發表研發成功,並技術授權給少數幾家業者。茶改場將日本所稱「佳葉龍茶」,加以改良取名「GABA烏龍茶」[17],非如《茶》書中所稱台灣金茶。十餘年前雖然台灣出現類似產品,但技術並不成熟。(筆者某位茶農好友,曾獲專家私下指點,成功製作出高品質產品,除了香氣,入口並有令人感到舒適的微酸味;另有朋友約15年前在臺灣南部高價購得當地茶商生產的“佳葉龍茶”,新冠疫情前曾送筆者一盒。兩者比較,品質差異極大。不成熟的產品難以入口,友人的新產品極受歡迎。專家范增平教授今年三月至寒舍品嘗,對友人的產品相當驚艷,與他過去品嘗經驗有別)

其他如“台灣盛產著名的龍井茶,該茶原產於西湖四周的山地,在新北市被稱為三峽龍井” [18]等,“盛產”一詞值得商榷。新北市三峽區(以前稱三峽鎮)茶葉產地在海山(小地名)一帶,官方說法1970年代最盛時約2,500公頃茶園,目前只剩250公頃左右[19];近年民間較接近的說法有430公頃[20]。無論如何,包括龍井、碧螺春兩種綠茶,總面積和總產量都不大。

儘管《茶》書中有一些敘述瑕疵,不過,瑕不掩瑜,文章有非常多精彩且深入的敘述。特別是台灣茶界,對品質優異的包種茶有一個美麗而特殊的形容詞「綠葉鑲金邊」(圖3),書中對此解釋非常詳盡,值得讚揚。他的敘述是這樣的:「这種類型的茶是用平底鍋煎或者烘烤來停止發酵過程,但是只有當發酵的茶葉邊緣開始變成黃褐色,而茶葉的中心部分仍然是綠色的時候(如圖),茶葉才會被放入鍋中烘烤。因此,青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部分氧化的。精心控制的發酵過程使得茶葉產生綠茶中所沒有的花香。[21]」作者對於台灣特色茶的這種理解,即使在本土仍有大多數人並不明白,甚至不曾聽聞,作者卻能够精確說明,可以反映出他所下的苦心。


793d00beb86ccda0789a66908134d680.png


圖3:包種茶最佳醱酵程度出現這種「綠葉鑲金邊」色澤,茶香、茶韻都達到最高峰。左為福壽山高海拔所產,葉較厚,因氣溫低、濕度高,鑲金邊到此程度已不容易;右為鹿野中低海拔產品,葉較薄,氣溫較高、濕度有時較低,鑲金邊略多。都是高水準茶師製作。這也說明臺灣高山茶製作包種茶。

 

《茶》書對於台灣在全球茶業發展史中的角色提出的論述,尤其讓筆者感到興趣。個人學識受到侷限,以往所見台灣茶史,可能較局部且狹隘,台灣南、北差異難以見其全貌。

筆者居住台灣北部,極少接觸到台灣南部地方史料。《茶》書對臺南市海岸邊的古熱蘭遮城,描述曾經作為茶葉轉入再轉出的轉口貿易港,這一點對筆者而言,可謂大出意料之外。書中如此記載:

「一份可以追溯到1643年的貨單顯示,中國船隻在台灣島向荷蘭人運送了1400磅茶葉和7675個茶杯,然後運往巴達維亞,在那裡茶葉被荷蘭殖民地的居民貪婪地消費著。」[22]

「1655年12月,荷蘭商船在日本、台灣和馬來西亞之間的海上航行,當他們駛入麻六甲港時,在巴爾德烏斯的貨物清單中,甚至連既帶著銳音又有“h”的拼寫“thée”也出現了。」「從麻六甲寄來的信件到達營地,日期是1655年12月的最後一天,信中描述了(蒙上帝的恩典)維利蘭號、黑牛號、阿內米登號和康乃馨號是如何分別在12月14日、15日和19日從台尤安(這個沙地半島的土著西拉雅地名,1624年荷蘭人在那裡建造了熱蘭遮城,該城位於今天台灣西南海岸的安平區)出發在同一個月內抵達這裡的……這些船上的貨物包括日本銀錠、銅條、明礬、黃金、中國茶葉、台灣粉糖……”。」[23]

其他還有一些相關記述,在此省略。

台灣茶史常見這種記載:自清代到二戰結束前,台灣茶很長時期受到洋行控制。洋行廉價收購後,從淡水河出港,運往大陸沿海幾個港口轉運,絕大多數由大陸口岸往北轉銷至日、美、歐。

1930年代,新竹縣關西鎮台灣紅茶公司終於突破洋行控制,自行打開外銷市場,甚至曾有日軍駐守在該公司廠房,看守製作中準備供日本供天皇飲用的產品。戰後1960~1970年代,台茶最盛時期,該公司茶葉輸往全球八十餘大港;關西另一家錦泰茶廠的輸出盛況亦不遑多讓。當地除了以上兩家,另外還有將近四十家外銷大茶廠,雖然規模稍小,但總體實力蔚為大觀。

1980年代後,經濟起飛、土地、人力成本高漲,台灣外銷茶業全面衰退,如今僅留下極少數廠商維持部分外銷;零星的自產自銷小型茶廠,已不具國際競爭力,只能供應本土消費者。於是,台灣製茶技術、人才與製茶機器設備開始外流,大陸、東南亞許多產茶國家因此受惠,對他們的正面影響非常巨大[24]。這在書中若干段落,比以往台灣任何研究者寫得更加詳盡。譬如天福茶葉公司,有台灣天仁茶葉公司的背景,還有無數小規模業者前往大陸投資;又如臺灣的茶種與製作技術,轉移到東南亞產製外銷,甚至銷回台灣;還有,早期大小茶工廠極多的桃竹苗地區,不再使用的二手機器設備,被許多商人轉賣出去大陸、東南亞…等。然而,台灣官方對此似乎視而不見,或可能是束手無策。

然而,在台茶外銷轉弱之後,聰明的台灣業者們找到不同的茶商品出現。1980年代初,全臺灣開始風靡小茶攤調味製作的泡沫紅茶;緊接著,1985年第一款罐頭茶飲料「開喜烏龍茶」上市,風行到歐美日等國,至2005年業者被洋行收購結束營業;1988年又有業者將泡沫紅茶,結合粉圓、牛奶或奶精等,成為當今紅遍海內外的珍珠奶茶。本來是生產茶葉的技術和設備影響到國外,後來是茶飲料風行各地。原來,出口為主的茶葉,變成進口更為大宗,極大部分茶消費量都在當今處處可見的茶飲料店或罐頭飲料中。

最後,筆者讀過《茶》這本書後,心中多了一種感觸,關於台灣這個美麗的寶島,斑斑歷史所寫,多次遭到外族侵佔與殖民,不管原住民或從大陸移入的漢人,總是受到壓迫與剝削。有些政治人物卻漠視這些歷史,稱頌殖民者的部分功績。

不久前,臺灣原住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,在立法院會中質問文化部長,花費八千萬元民脂民膏打造的歌仔音樂劇《1624》,提倡所謂的「海洋史觀」,只是為了宣揚狹隘的台獨思想,劇中歌頌十七到十八世紀所謂的大航海時代,高金素梅批評那完全是虛假的史觀。她以原住民立場沉痛的說:「你們看到的是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自由貿易,但我看到的卻是世界原住民族的被殖民、被掠奪,甚致滅絕!」[25]

自十七世紀台灣開始興起的茶葉貿易(還有糖、樟腦等),不論轉口或由本土輸出,一直到1930年代台灣本土業者衝出藩籬打開國際市場之前,何嘗不是像如今的斯里蘭卡茶園中的血汗工一樣,被外族所控制、剝削、壓榨呢?寶島雖然美麗,但終究資源有限,如何才能長治久安、民生樂利,才是政治上最重要的課題吧!

 


[1] 《茶‧一片樹葉的傳說與歷史》,頁778。

[2]  同1,頁598。

[3] 《包種茶、烏龍茶製造法》,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,1984.10.,頁29

[4] 同1,頁96。

[5] 《初探茶產業博物館於坪林茶產業文化之角色功能》,王韻涵,台灣教育研究資訊網。

[6] 《台灣包種茶之父~王水錦和魏靜時》,台灣茶訊,http://blog.udn.com/tea520/13196849。

[7]   同3,頁11。

[8] 《台灣特色茶分類及加工》,台灣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,www.tbrs.gov.tw/ws.php?id=4748&print=Y。

[9] 同1,頁97。

[10] 同1,頁110。

[11] 同1,頁113。

[12] 同1,頁114。

[13] 同1,頁115。

[14] 同1,頁458。

[15] 同1,頁778。

[16] 同1,頁201。

[17] 《喝了不怕睡不著!GABA烏龍茶有助消除神經緊張》,農傳媒,www.agriharvest.tw/archives/15080。

[18] 同1,頁95。

[19] 《台灣龍井與碧螺春》,農學報導網kmweb.moa.gov.tw/theme_data.php?theme=news&sub_theme=agri_life&id=54187,2015.1.4.。

[20] 《台灣三峽龍井茶》,求真百科,factpedia.org/wiki/台湾三峡龙井茶,2022.10.31.。

[21] 同1,頁113。

[22] 同1,頁283。

[23] 同1,頁319,含註文。

[24] 同1,頁674。

[25] “文化部大作《1624》,他批打造虛假史觀”,今日新聞網,何哲欣報導,2024.3.28.。

 


  
上一篇: 孟祥和:一本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百科全书——评《茶:一片树叶的传说和历史》
下一篇: 张龙祥:茶之道与人之在——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实践之维
X

合作交流:李老师

电话:010-82504240

联系我们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