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在中国,可谓源远流长,茶圣陆羽的《茶经》,至今被人们所推崇。其实,茶并非中国独有,印度和缅甸等国,也盛产茶叶。虽说中国地大物博,最早哪个民族先学会制茶、喝茶,还真不好说。民粹主义者喜欢把我国说成是天朝,天朝可以包容天下,有着天底下最大最好的制茶工艺,这话值得怀疑。中国如果说落后,与这些民粹主义者的自高自大很有关系。英法等国家,之所以能发达超过许多国家,就是当时的外拓战略,一方面刺激了他们的探险精神,一方面让他们吸引进了更多的物质与文化。一个抱残守缺的民族,缺少创新拓展的力量,发展会越来越萎缩。中国茶,有着久远的历史,但兴盛和创新却在别的国家。日本的抹茶和绿茶,起源于中国的古老茶道;到日本去,你会惊叹于日本的茶道比中国的茶道继承得好,创新得好,拓展得好。这很值得我们反思。
客观而言,茶并没有多少营养,相反是减肥去腥的好饮品,仅仅喝茶,人难免会清瘦下来。茶在我国的文化独创性,与中国文化的纯粹性有关系。精神的洁癖,带来的可能是饮茶的单一品味。茶到了英国,那就变了花样。他们掺入糖,就成了糖茶;放入奶,就成了奶茶。不仅改变了茶的味道,还让茶变成了有营养的物质。人家鸦片换回我们的茶叶,茶叶成了他们悠闲享受时光的尤物,而鸦片则成了伤害中国人的毒品。从一品官员到码头车夫,无不深受其害,茶道渗透进不同国度的文化,就有了各自不同的出路。被农耕社会封闭了几千年的中国人,断然不敢有更多异想天开的想法,更别想靠自己的文化雄霸于天下。四处侵略别国的英法等国,却有敢于尝试的心理。两种心境,产生两种思想;两种思想,驱使各自对茶的欣赏美学、加工程序、饮用习惯各有不同,这是生活中的悖论,也是发展中的事实。
古茶树上的茶花
茶在中国发展的历史,也像中国的朝代文化一样,有些走着走着就消失了,勉强留下的,未必是精品。中国茶从唐代的煎茶,到宋代的点茶,再到明朝的淹茶,发展到今天的泡茶,中国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精髓已经所剩无几。唐朝的兴盛文化,塑就了煎炒茶繁琐的文化味道;而宋朝的词盛一时,怕也正好与点茶的风韵相合;直到明朝以降,这喝茶就沦落到以泡一壶为了事。文化并不是以堕落到简洁为至美,相反,文化就是在断然中失去其原有的细致而失去了文化味道。不论今天中国城乡的茶艺怎样试图去恢复,如果缺少了古老的味道,就难有日本当世茶道的魅惑人心。从日本引入中国茶树而种植,由中国茶道而植入自己文化而发展的日本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,能保持这些原始的文化元素至今不衰,的确令人钦佩,说明日本人有学习、包容和坚持的品性。
茶制作成干货之后,要想运到遥远的英国,这在过去,必须就要经过漫长的海运过程。如要想经受住惊涛骇浪,仅靠茶叶的重量是不够的,这就需要用沉重的物质压舱底,聪明的先人,把中国瓷器当作配重器皿,运往英国。其结局,当然是中国瓷器盛着中国茶,显示着中国的原始味道,而源源不断的鸦片烟和大烟枪正让无数中国人在兴奋中慢慢投降。中国人的麻木,其实就是兴奋过度之后的麻木,这麻木超过没有品味鸦片之前的麻木。我们输送出去优雅,迎接回来的却是窒息自己神经的东西。国人一向以谦虚自矜而著称,在这种一送一还的交往中,是否应该保持一点最基本的警惕与反思?
茶的一生,正如人的一生,茶性对人性有着很多启迪。制茶要精品,藏茶要干燥,喝茶要洁美。想象一个人的成功,人生如苍狗,稍纵即逝,唯有精取,方能雅成。集大成者,无不是广采博取中深得其精华者,制茶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修身的过程;过去讲三十而立,现在恐怕是一生都需要处处而立;以前学十年学问,足以涵养一生,现在一生都在学,未必跟得上时代,所以精学精用精思,乃人生之根本也;茶以燥持为上品,人以净心为至要。倘若乱七八糟的东西多了,不能保持通风燥己,最终怕难保身家性命安全。一饼茶,如果在阴湿之中,坏了劲道,那就会成为下品之茶。忽然想起前几年,人们对熟普洱的霉菌之问,其实暗含着一种愿望:茶在整个保存过程中必须健康干爽。人也不过如此。人性之美正也是在这干爽之中,才能享受到更多同类的青睐;赏茶之时,也要美好环境,或享受自然之美,或感受建筑之雅,或领略隔窗之秘。喝茶之雅兴,没有了环境的衬托,难以形成至美的享受。茶之怡人心性者,不仅仅在于茶本身,而更在于要为茶装饰一套相协调的外在环境,要呼二三同道、三五知己。我喝茶,喜欢在静雅之中享受那份温良和润。我喜欢茶的外包装,有一位瑞丽的朋友,善于手工制茶,茶是古树茶,盒为草黄色,施以妙笔亲描自书体,撮几根古树茶,散一杯清香气,根根展叶舒身,几近神醉;又喜欢在隔断之中,挡住外来尘音,听古琴数曲,慢品而细啜,人生极致也。茶中日月长,人性细思量。在这尘世,茶性中含着人生活的道理,一点不假。
思考茶性,想想人性,人性促成茶性成熟;品茗香茶,看看颜色,研究中外历史发展,对比一下文化差异,茶性能助人思考良久。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,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,也是一个现实问题。
(2019年2月9日星期六于北京游燕斋)